工尺(音同扯)谱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,源自中国唐朝时期,后传至日本、越南、韩国、台湾等使用汉字的国家,属于文字谱的一种。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。
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,如同文字,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。
工尺谱并非绝对音名,而是一种“可移调”(movable-do)的记谱法,和英美音乐的唱名(Solfège:do, re, mi, fa, so, la, ti)类似。在中国不同地区,因为方言的差异,工尺谱所用的字会略有不同。
工尺谱没有准确的音长记号,但会以“板眼”符号标记拍子的位置。传统来说,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,由右至左分行,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,而“板眼”通常标记在每拍的第九个音的右侧。“。”或“×”代表板,“ · ”或“、”代表眼。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奏如何分配,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演绎方法,并没有固定的标准。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、字体的大小、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长短。
板眼在粤曲里称为叮板。“板”代表重拍、“眼”或者“叮”代表轻拍。在粤剧里,在“板”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梆鼓,在“叮”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沙的。在京剧里,在“板”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拍板,在“眼”的位置会敲击单皮鼓。但敲击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一拍一下,可以有很多变化,详细技巧请参阅锣鼓经。
工尺谱中,音的休止叫做“歇板”和“歇眼”,在粤曲中称为“底板”和“底叮”。 底板的标记为“x”,底叮的标记为“└”
字后加上直线代表时值长于一拍,直线长度大约表示音的长短。
参考自wikipedia,遵循CC BY-SA 3.0协议。